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有这样一种疾病:它会悄悄损伤身体多个系统,让患者逐渐出现走路不稳、排尿异常、说话含糊等症状富途证券,却常被误诊为帕金森病、颈椎病 —— 它就是多系统萎缩(MSA)。作为一种罕见却严重影响生活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系统萎缩因症状复杂、早期识别难,很多患者直到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才被明确诊断。了解它的本质、症状与特点,能帮助更多人早发现、早重视,避免被 “隐形” 的疾病困扰。
从医学定义来看,多系统萎缩是一种成年期发病、散发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核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多个部位(包括自主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小脑系统等)出现病变富途证券,导致身体多系统功能异常。简单来说,人体的神经系统就像 “指挥中心”,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控心跳、血压、排尿等 “自主行为”,锥体外系控制肢体运动的协调性,小脑系统维持身体平衡 —— 当多系统萎缩发生时,这些 “指挥部门” 陆续出故障,身体的各项功能便会紊乱。与帕金森病仅主要影响运动系统不同,多系统萎缩的 “破坏力” 更广泛,会同时波及运动、泌尿、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症状也更复杂多样。
展开剩余63%多系统萎缩的症状表现具有 “多系统受累” 的特点,可分为几类核心症状,方便大家初步认知。首先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这是多数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也是重要特征之一。男性患者常先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女性则多表现为尿失禁;此外,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也很常见,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借助导尿管才能排尿;体位性低血压更是典型表现 —— 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骤降,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站立不稳,严重时可能晕厥,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系统无法及时调节血压所致。
其次是运动功能障碍,又可分为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和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表现为运动迟缓(穿衣、走路等动作变慢)、肌肉强直(肢体僵硬,活动时费力)、静止性震颤(手部静止时不自主抖动),与帕金森病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则以平衡障碍为核心,患者走路像踩在棉花上,步态蹒跚、左右摇晃,容易跌倒,还可能出现动作笨拙(如拿东西时手抖、写字歪歪扭扭)、说话含糊不清(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问题。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颈部肌肉僵硬、肢体痉挛,进一步影响活动能力。
关于多系统萎缩的高发人群,存在几个常见认知误区。很多人认为 “只有老年人会患病”,事实上,多系统萎缩的发病年龄多在 50-60 岁之间,属于 “中老年发病”,但也有少数患者在 40 岁左右发病,并非绝对的 “老年病”;从性别来看,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比例约为 1.5:1;从发病规律而言,多系统萎缩绝大多数为散发性,即患者无家族遗传史,仅有极少数病例存在家族聚集现象,目前医学上尚未明确其确切病因,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多方面共同作用有关,比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生活中,多系统萎缩常与帕金森病、小脑萎缩等疾病混淆,其实它们有明显区别。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是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对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反应较好;而多系统萎缩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早、症状重,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差,且会快速进展。小脑萎缩多为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较少见;多系统萎缩则是散发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运动障碍同时存在富途证券,且病情进展更快。此外,多系统萎缩患者还可能出现 REM 睡眠行为异常(睡眠中出现拳打脚踢、大喊大叫等动作),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征之一。
发布于:北京市启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