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这个位于颈部前方的蝴蝶形器官金牛王,虽小却掌握着人体代谢的“生杀大权”。当它闹起脾气来,不像心脏病那样急迫,也不像感冒那样来去匆匆,而是以一种缓慢而持久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推动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益彩明天-甲状腺疾病预防公众科普教育公益活动项目(二期),于2025年8月26日上午在安顺市进行了第五场科普会议。该项目旨在加强甲状腺疾病知识科普,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
本期项目邀请到西秀区人民医院的张玉先教授为马槽社区服务中心的干部和群众进行了一场线下的甲状腺疾病公益科普讲座。本次讲座中,张玉先教授向大家科普了常见慢性病之一——甲状腺疾病的相关知识。
不同寻常的甲状腺
"与其治疗疾病,不如预防疾病"——希波克拉底的这句箴言在甲状腺健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人体颈部前方,一只形似蝴蝶的内分泌腺体——甲状腺,正不间断地持续分泌着足以影响全身的重要激素——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如同精密的“代谢调节器”,掌控着人体能量代谢、体温调节、神经兴奋性等核心生理功能。这只形似蝴蝶的腺体虽不足30克,却掌管着人体60%的基础代谢活动。
展开剩余85%当甲状腺发生病变时,其影响往往呈现慢性、隐匿且长期持续的特征。全球超过3亿甲状腺疾病患者中,约80%需要长期管理。我国甲状腺疾病患者已超过2亿,其中 unaware(不知情)的患者比例高达40%以上。这一数据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甲状腺疾病本质上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与疾病和平共处成为每位患者的必修课。
甲状腺疾病的慢性特征:从隐匿到持续的演变
1.病程的长期性
甲状腺疾病涵盖功能异常(甲亢、甲减)与形态异常(结节、肿瘤)两大类,其病程普遍呈现慢性特征。例如:
桥本甲状腺炎:作为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甲状腺抗体升高但功能正常,中期出现一过性甲亢,晚期发展为永久性甲减。整个过程可能持续10-20年,患者需长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并调整药物剂量。
甲状腺结节:90%以上的结节为良性,但可能伴随患者终身。即使无症状的结节也需每6-12个月进行超声复查,观察其大小、形态变化,部分结节可能因内部出血或钙化导致体积突然增大,引发压迫症状。
甲亢与甲减: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需1-2年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复发或转为永久性甲减;而甲减患者则需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剂量需根据年龄、体重及合并症动态调整。
2.症状的隐匿性
甲状腺疾病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衰老表现”或“亚健康状态”。
甲减:乏力、怕冷、便秘、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度重叠。
甲亢: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嗜睡,甚至突发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非典型的手抖、多汗症状。
3.共病的复杂性
甲状腺疾病常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共存金牛王,形成“代谢综合征”的恶性循环:
甲减与心血管疾病: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胆固醇代谢障碍,使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3倍。研究显示,甲减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正常人高20%,且治疗甲减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甲亢与骨质疏松:甲状腺激素过量加速骨转换,导致骨量流失。甲亢患者骨折风险较正常人高40%,尤其老年女性需警惕椎体压缩性骨折。
甲状腺慢性病的科学管理:从筛查到治疗的全程策略
1.精准筛查:抓住“黄金窗口期”
推荐筛查人群:所有35岁以上成年人(尤其女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者;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免疫病史者;长期服用胺碘酮、锂剂等药物者。
筛查项目:
基础检查:TSH(最敏感指标)、FT3、FT4。若TSH异常,需进一步检测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POAb)、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
影像学检查:甲状腺超声(评估结节性质)、颈部CT/MRI(怀疑恶性肿瘤转移时)。
特殊检查:尿碘浓度检测(评估碘摄入量)、细针穿刺活检(鉴别结节良恶性)。
2.个体化治疗:平衡疗效与安全
甲减治疗:左甲状腺素钠(L-T4)是首选,需从小剂量开始(如12.5μg/日),每4-6周调整剂量,直至TSH恢复正常。老年人目标TSH控制在4-10mIU/L,避免诱发心绞痛。孕妇需将TSH控制在2.5mIU/L以下,以减少流产风险。合并冠心病者需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密切监测心电图。
甲亢治疗:甲巯咪唑(MMI)或丙硫氧嘧啶(PTU),需从小剂量开始,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能。放射性碘治疗适用于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但可能引发永久性甲减,需终身服药替代。手术治疗仅用于巨大结节或压迫症状者,术后需监测甲状旁腺功能及血钙水平。
甲状腺结节治疗:
良性结节:直径<4cm且无症状者,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直径≥4cm或压迫气管/食管者,需考虑微波消融或手术切除。
恶性结节:甲状腺癌需行根治性手术,术后需长期服用L-T4抑制TSH,降低复发风险。
3.生活干预:构建健康防线
饮食管理:适量补碘(如加碘盐),增加蛋白质摄入(鱼、蛋、奶),避免高脂饮食。同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注意荤素搭配,减少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
运动处方:坚持适量运动,如游泳、慢跑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及免疫力。
情绪管理: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这些情绪状态可能对甲状腺产生不良影响。
甲状腺慢性病的长期预后:从控制到逆转的可能
1.甲减的逆转探索
近年研究显示,早期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通过免疫调节治疗(如硒酵母、维生素D补充)可能延缓甲减进展。例如,一项纳入200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联合硒酵母治疗可使TPOAb水平下降30%,部分患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2.甲亢的“治愈”窗口
Graves病患者经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后,约60%可实现永久性缓解。但治疗后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补充L-T4以避免医源性甲减。
3.甲状腺结节的“消融”技术
甲状腺结节消融术是一种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将一根特制的细针(消融电极)经皮肤精准穿刺到甲状腺结节内,利用热效应(高温或低温)使结节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最终被人体逐渐吸收、缩小甚至消失的技术。这是一项微创、精准、不留疤痕的现代医疗技术,已经成为许多良性甲状腺结节和部分低危甲状腺癌的重要治疗选择。
预防甲状腺慢性病:从源头筑牢健康屏障
1.避免碘摄入极端
碘缺乏地区(如内陆山区)需推广加碘盐,使尿碘中位数维持在100-200μg/L。
碘充足地区(如沿海城市)需控制海带、紫菜摄入,避免尿碘超过300μg/L。
2.减少辐射暴露
避免不必要的头颈部X线检查,尤其是儿童和孕妇。医疗工作者需严格遵守辐射防护规范,佩戴铅围脖等防护装备。
3.管理自身免疫病
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患者需定期筛查甲状腺功能,早期干预可降低甲状腺炎风险。
4.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对甲状腺的刺激。适度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与“蝴蝶腺体”共舞的智慧
甲状腺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其管理需要患者、家庭与医疗团队的长期协作。从精准筛查到个体化治疗,从生活干预到心理支持,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疾病的控制与逆转。正如张玉先辉教授所言:“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健康不是没有疾病金牛王,而是与疾病和平共处的能力。”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耐心为剑,共同守护这只“生命腺体”的长期健康。
发布于:上海市启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